“冀宝斋”是如何炼成的https://www.huajia.cc 2013.07.20 17:13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流于“书面”的监管 有资料显示,这家号称“河北省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还曾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早在2012年,《北京青年报》就曾发表题为《河北乡村花五千万建绝世博物馆》的报道,质疑冀宝斋博物馆藏品的真伪。报道中说,存世量凤毛麟角的宣德炉,馆长王宗泉一下子就拿出3个当烟灰缸;汝窑瓷器摆满一展柜;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还烧制了五彩瓷瓶。有收藏界人士评价,“从冀宝斋馆藏照片上看,绝大多数是低仿假货,可以说王宗泉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十大古玩赝品收藏家,冀宝斋就是个低仿假货集中营。”收藏家马未都也曾发表一篇博文,文中写道: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一个村花了5000万建了一个博物馆,叫冀宝斋博物馆,听着像个老字号。当年震惊中国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的“长信宫灯”,馆长不仅有一个比国宝大的,还配成了一对,一男一女,让宫女一人持灯太孤单……这家博物馆藏品多,国家博物馆的汉陶说唱俑,他那里是银的;宋代五大名窑他有4个展柜;直径1.7米釉里红元代大盘,能颠覆中国陶瓷史;你要质疑东西真假,村支书立马吐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你没见过的东西多了! 在这些类似笑料的“事实”基础上,一顶又一顶桂冠,是如何被加封到冀宝斋头上的?对于民办博物馆的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据记者了解,文化部2005年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是如此规定的:想要成立博物馆,必须要有固定的馆址,保障博物馆运营的经费,以及具有与办馆宗旨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藏品和必要的研究资料,藏品要有合法来源。对于藏品的真假,则没有严格的审核。根据各省情况的不同,成立博物馆的报批流程也有所不同,有些省份甚至只需向博物馆所在地的文物主管部门报批即可。博物馆成立后,虽然省级文物局每年都会对本省所有的博物馆进行年检,但是并不严格。 浙江文物界一位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民营博物馆,年检的时候就把通知发到各地文物主管部门,然后由他们通知各个博物馆,提交相应的支撑材料。主要是对每个博物馆全年的办展数量、馆藏面积多少、藏品数量等宏观的方面做一个了解。年检并不会涉及到藏品真假的鉴定与检查。现在这些年检材料,也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提交了。” 从这位主管领导的话语,可以知道,目前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对于博物馆的年检,基本只是停留在书面内容的提交上。这等于是完全靠收藏者的“自觉”,无疑给造假者以极大的空间。 诚然,由于近年收藏热基础之上,民营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文物主管部门可能难以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逐一的鉴定。但是作为主管、审批、监督指导单位,恐怕更多的是“非不能也,而不管也”。如果监管永远只能停留在书面材料上,专家的“年检”永远只是坐在办公室中进行监管,这样的文物“年检”,是不是过于形式主义?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提到,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博物馆专项管理的法律法规。在记者看来,法律法规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就“冀宝斋”来说,我们相信,在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之类的闪亮“牌牌”的时候,一定也是提交了相关材料的,只是,这些“牌牌”的审批者们,在执法的时候出了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亟需从量到质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有3589个,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个、民办博物馆535个,并且以每年100个的速度增长,平均每3天多就有一个博物馆建立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办博物馆的人缺少应有的素养,可想而知,与博物馆相关的建筑、藏品、展览、教育、管理等等方面都有可能是格格不入的。中国的博物馆有一个看得见的“数量”上的进步,可是,其中有没有一些就是下一个“冀宝斋”?“冀宝斋”的问题,考量的不仅仅是主办者,也是管理者、参观者。 据记者调查了解,大部分民营博物馆的创办者,不是把经营博物馆当成自己的主业,而是通过其他行业的盈利来“养”着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多是兼职的。在采访一些民办博物馆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多数民营博物馆并没有长远方向和发展规划。馆内的工作人员甚至对馆内的藏品都不甚了解。民办博物馆只是停留在收藏阶段,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博物馆”。今年7月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成立时表示:“中国博物馆的建设面临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这些博物馆能否成为一座真正的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博物馆展品的展览陈列以及对公众开放的程度都有待考量。” 公共文化设施应该从追求增加数量,转向追求提高品质,因此,在大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时候,应该同期推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公民素质的提升。 民营博物馆发展需自律 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535家,占了全国博物馆总量的14.91%,民办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博物馆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数量占博物馆总量的20%。但民办博物馆行为规范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7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7-8月间,将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其中包括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来源合法等藏品管理指标。防止一些丧失基本文化水准、“藏假纳赝”的民办博物馆欺世盗名、贻害文明。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组织辖区内各类民办博物馆依据《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得分表》认真自评,填报“自评分”和编制自评报告,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填写“省局评分”,并于8月8日前将《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得分表》连同各馆自评报告报送中国文物报社。 记者看来,相对这些外在的强制措施,民营博物馆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关键在于立足于服务广大民众目标之上的自律,而不是简单的藏宝意识。举例来说,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是全球性私立博物馆之一,它就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文物赠品的接受、文物的购买等方面的规定都非常严格和透明,来路不明的艺术品将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国内民营博物馆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民办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于企业主、收藏家的私人收藏。这其中有不少收藏高手,也不乏好的藏品。但对于博物馆这样一个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来说,一套过硬的规范管理制度相对缺乏,这无疑是制约民办博物馆良性发展的关键。陈履生说,现阶段大多数的民办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规范的管理。民办博物馆不是创办者个人的“文化会所”,如果它不能更多地从服务大众的角度出发规范自己,而是以个人的喜好甚至是经济目标来管理、运行,那是难以行之久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