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美术文献与鉴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s://www.huajia.cc  2012.11.10 17:36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1月2日上午的研讨,第一位发言的是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白适铭,他提交的题目为《唐宋绘画中的“今、古之变”——有关吴道子画史地位变迁之考察》,以唐宋时期吴道子在画史上的地位为例,着重从文献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人物画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主流与非主流阵营透过历史人物之臧否以进行“今、古之变”的品评,并产生了历史书写态度上的对立,由此呈现出北宋知识界在历史认知及历史评价上的不同思维、立场及复杂的历史纠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从古籍版本与文献学的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陈洪绶《宝纶堂集》“哈佛本”、“南开本”、“光绪本”以及其他版本的基本情况,为将来的研究者在使用过程中提供了参考。而来自台湾的徐小虎教授由于长期与海外学界有着密切交流,所以她从与传统鉴赏方式相异的视角提出了“赝品价值的考察”这一命题。如何更加客观地鉴赏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艺术名作,并运用合适的相关方法,成为了讨论的核心。

  下午的研讨内容基本上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深圳大学的王乃栋教授在长期鉴定书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分析了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中隐含的作伪与赝品问题。这也是第一次有学者全面而客观地对这件名作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其有伪作标志性的“赝记”,而这件赫赫有名的作品竟然是古代造假者利用旧纸根据刻帖的拓本以“白翻黑”手法翻造的墨迹。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陈根民在研究中发现传世的黄道周书法存在很多的“双包案”甚至“多胞案”的作品,所以从书艺、收藏各个方面分析了北京故宫藏《后死吟》等诗卷、朵云轩等藏行楷《致乔可聘书札册》、上海博物馆等藏行草书《自书诗卷》,这些作品都是“多胞”造伪的生动案例。《收藏家》杂志社的唐吟方则从鉴定中涉及的物质因素探讨了傅抱石作品的真伪情况。其中提到傅抱石所用纸张的特性、毛笔的类型,以及所用印章的规律。这就为鉴定傅抱石的作品提供了物质材料的参考依据。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翟梓宏博士是雷德侯先生的学生,所以他的研究方法借鉴了很多西方汉学家的经验与成果。他的题目是《董其昌婉娈草堂图上的乾隆题跋》,通过分析在董其昌赠与好友陈继儒的名作《婉娈草堂图》上乾隆皇帝逐年的题跋来探讨的鉴赏趣味,以及身为佛教信徒与政治家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在艺术当中表达自己的内心并处理自己的身份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敢提交的论题是有关颜真卿《颜勤礼碑》的真伪考辨。作为一块晚近出土并广为人知的名碑,又以其书者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此碑具有经典颜书的地位。但是从《颜勤礼碑》的文献史料、文字风格、碑刻工艺等众多方面来进行考量的话,发现此碑竟然存在严重的讹误与缺陷。特别是在避讳、谥号等方面出现了不应有的问题,更显示了这块碑的伪造痕迹。

  11月3日下午的研讨主要议题是美术文献。广州美术学院的祁小春老师首先发言,他曾在日本留学多年,致力于王羲之书法的研究,所以这次提交的题目是《论唐代书仪与王羲之尺牍文本之关系》,他认为考察王羲之尺牍法帖的文本需要了解尺牍发展的历史,而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书仪资料对研究王羲之尺牍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劳悟达教授提交了《艾惟廉与<历代名画记>西渐记》的题目,讨论了《历代名画记》这本重要美术文献是如何传播到西方去的。艾惟廉在撰写的《唐及唐以前中国绘画史文献》中介绍并翻译了《历代名画记》,而在他翻译此书的20世纪30年代,正是是国际上对中国艺术及艺术史论述最富成果的时期。文章从艾惟廉的生平与交游方面生动地讲述了艾惟廉为中国艺术文献西渐所作的贡献。来自布拉格国家美术馆的贝米沙女士则探讨了米芾对中国书画史的鉴赏与美术史观,她的题目是《米芾与其画史——从米芾的观点来看中国绘画史》。文章涉及了米芾《画史》的情况、米芾自己的绘画收藏、米芾在《画史》中对绘画史的探讨、米芾在鉴赏和绘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毕斐是研究《历代名画记》的权威专家,这次他提交了一篇题为《美术史与古文献之间——读<历代名画记>所收王维一首诗》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探讨了嘉靖本《历代名画记》所载王维诗句“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中“当世”二字,与其他古文献记载中或作“夙世”、或为“宿世”的差异。由此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文献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此诗句表达出了王维的自负之语,并藉此细微之处阐发了后来文人绘画史观的转变。

  最后一个版块的研究与探讨,参与者主要是近年来在美术史研究领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首先,江苏昆仑堂美术馆的陆昱华讲述他的题目《吴其贞出游考》。他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书画记》的作者吴其贞身为明末清初徽州的书画古董商,在他的出游交往活动中所结识的收藏家与其他古董商,并作了具体的记载,因而为后人留下了比较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西北大学的年轻教师赵阳阳在发言文章中考证了明代朱谋垔与其《画史会要》的相关问题。虽然此书是考索明代艺苑的重要参考书,但关于此书的作者、编刻、版本等方面却始终存在着疑问。他就朱谋垔的家世与其编纂《画史会要》的经过以及现存版本的问题作了探讨,解决了过去的错误,也是在这本文献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拿波里东方大学的毕罗提交的题目为《略述书法文献在中国目录学中之演变——兼论古代书法之学术地位》。他是外国年轻而博学的汉学家,以流利的汉语为大家展开了生动演讲。他的文章以中国古代书目及文史专辑丛书为基础,分析书法文献的目录分类。同时又从各种书法文献的演变情况对书法在古代文化结构所占有的位置进行初步思考。来自苏州博物馆的潘文协则在他的发言中探讨考证了了六朝绘画品评的起源。他的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史上的核心观念是品评,这是六朝士族文化的产物,因此他试图从品评兴起的原因和六朝时期绘画品评的发展状态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六朝绘画品评的起源问题。

  大会最后,毕斐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总结中认为,这次会议涉及了美术文献与鉴赏的很多核心议题,并相应地加以解决,代表了美术史研究领域近年来的高水准与成果。尤其是年轻学者的杰出表现使大家看到了美术史发展的后劲力量,对将来的学术发展十分憧憬,也期望将来再聚一堂,共享学术成果。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