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次收集民间家书活动中,中央电视台编导从中发现了几封特别的家书,并从这些家书中发现一个家庭前后半个多世纪传奇跌宕的经历,展开寻访和追踪报道。而这一举动,却无意间勾起了这个家庭五味杂陈的记忆。这就是著名国画大师陈少梅、冯忠莲伉俪和他们的四个儿女。
作为大师四位儿女中最小的一位,陈长龙先生就生活居住在深圳,这些年他似乎越来越多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追索中。而他的父母也都在百年之后,日益被人们关注,并再次成为文化的热门话题。
津门国画的领军人物陈少梅
父亲陈少梅先生1909年4月9日出生在湖南衡山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少时随父进京,刻苦学画,笔墨功力突飞猛进,少年才俊的他很快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少年画家。
1923年,15岁的陈少梅加入金北楼先生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画学研究会年龄最小的画家。不久,陈少梅作品参加了1924年举办的第三届中日绘画联展,一鸣惊人,那时年仅16岁。17岁时,陈少梅就开始在北京课徒生涯。21岁时陈少梅的作品参加比利时建国百周年国际博览会,获美术银牌奖,从此名声鹊起。1930年,年仅23岁的陈少梅赴天津成立湖社天津分社,从此门满津门,被视作津门国画的领军人物。
1953年初冬,陈少梅先生应钱杏、叶浅予的邀请来到北京发展。却不料在1954年9月的一天突然辞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留下无限遗憾。
陈少梅先生的作品一直被专家、画坛前辈所推崇,被称为一代宗师,并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弟子。
2005年7月,由天津市政协和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了“沽上名墨——国画大师陈少梅及弟子孙天牧、冯忠莲、张慎言作品展”,轰动一时。陈少梅的国画艺术在经年沉寂后再次大放异彩。
谈起母亲冯忠莲,陈长龙先生饱含深情。不久前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有一章专门提及故宫馆藏国宝《清明上河图》,并提到这幅画现存的惟一摹本、同样是国家一级文物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便出自我国古画临摹大师冯忠莲之手。
冯忠莲1918年生于一个顺德籍旅津巨商家庭。幼时因祖父去世家道中落。少女时期,冯忠莲便师从陈少梅学画。1938年,她在陈少梅先生的鼓励下考上了辅仁大学美术系,成绩优异,是当时辅大美术系的“女状元”。
1941年,冯忠莲毕业回到天津,继续师从陈少梅学习,两人于1946年结成伉俪。
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梅、冯忠莲夫妇立刻投身到火热的建设当中。1953年,冯忠莲应荣宝斋之聘,去辽宁博物馆临摹《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她第一次从事临摹古画的工作,从此成为新中国古画临摹事业最早的开拓者。
据陈长龙先生回忆,大约在1960年,她接受了《清明上河图》的临摹任务,从此走入故宫幽深庭院。
陈长龙先生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他曾经到故宫博物院“西冷宫”母亲工作的地方前去探望。那时,“西冷宫”相当清静,母亲独自描摹,完全是一幅“古卷青灯”的景象。古画临摹实际上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不仅要细心研究每一笔画起笔、落笔之处,掌握其运笔、用色风格,同时更要体现出原作韵味。
“我现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的(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这是冯忠莲给陈家长子、陈长龙先生大哥的家书中的一段。从中可看冯忠莲当时压力之重。日复一日,每天,冯忠莲来到清寂的“西冷宫”,待工作人员展开《清明上河图》原作,仔细描摹勾勒,晚上,工作人员将原作收起,她才拖着沉重的步履回到家中。
1966年,文革开始。临摹工作被叫停。直到1976年,故宫博物院再次启动《清明上河图》临摹工作。冯忠莲正式从荣宝斋调至故宫博物院,继续中断十年的临摹工作。
这时冯忠莲已年届花甲,眼力和臂力都有所不济,并患有高血压和由此引起的眼底血管硬化。她将所有的病假条悄悄收起,每天依然扑在《清明上河图》上。因为中断了十年,以前临摹的部分绢素、色彩都发生了变化,画面的衔拉接出现了问题。冯忠莲凭着她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使摹件前后一致,丝毫看不出间断已久、重新衔接的痕迹。
1980年,《清明上河图》临摹终于完成。此后,这件临品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在很多重要的展示活动中,它都替代原作出现,已然国宝。
追忆父母情牵深圳
陈长龙先生至今手中珍藏着母亲当年寄给他的所有家书。这些书信都写自1980年代陈先生调来深圳之初,老人对儿子的调动和工作状况十分关切。陈先生多次邀请,老人对深圳之行也心向往之,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冯忠莲一生坚强自尊,从不愿为他人添麻烦。直到2001年,母亲重病住院,未通知单位任何人,住进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小医院,也不愿享受中央文史馆员的待遇。
如今,陈长龙先生的家中书房,摆放父母亲的遗像,他们沉静如水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这个幸福的家庭。退休在家的陈长龙,经常会应各方要求,写一些怀念父母的文章,整理有关父母的相关资料,在这些工作中,他越来越理解了启功、范曾等这些书画界巨擘为何对父母亲表现出莫大的敬重,理解了父母身上所蕴藏着的金子一般的品质。他说,怀念父母,也是让后人更好地继承他们身上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