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百花 当代美术家谈学习《讲话》精神心得https://www.huajia.cc 2012.05.14 07:07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编者按: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自此,《讲话》指引着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提出了崭新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方法,启发和影响了几代艺术工作者的成长,在新中国文艺史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今天,《讲话》的基本精神仍应用于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当中,尤其是在如何看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等方面,对艺术家依然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讲话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决策,在这一新的社会形势下,艺术如何更好地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艺术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前夕,“百花·沃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浙江美术作品特展”采访小组,就《讲话》精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数十位艺术家进行了采访,我们选编部分言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思考《讲话》精神,以飨读者。 1、文艺为什么人服务 肖峰(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讲话》精神照耀与熏陶下成长、发展和从艺的。最初,我们牢记艺术为抗战的胜利,为工农兵服务,并以这样的思想在充实工作、充实学习、充实战斗。时值当下,虽然时代不同,但精神没有变,它的核心还是为艺术的真、善、美,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发展服务。结合目前的国情,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美好的生活服务,为我们审美的提高,为我们精神的进化服务。 包辰初(杭州画院一级美术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大众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艺术家不能一味地固守成规而漠视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现代人画的画是给现代人看的。既然是为现代人服务,绘画的审美就要为现代人所理解。在大学时期,我意识到,中国绘画应该在色彩与光线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突破,这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一理念,成为我此后长期探索与追求的目标——吸收西方绘画的技巧,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孔仲起(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讲话》的根本思想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但时代发展了,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只说工农兵肯定不全面了。我把它概括为文艺应起到社会作用,达到社会的共鸣。搞艺术创作的人,最简单、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创作成果能够得到大众的首肯、喜欢和欣赏。目标定得高一点,志趣、格调、品味高一点,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不能只考虑到一小部分人。只有受到广泛意义上各个阶层的大众的喜欢,那才是成功。 2、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文艺创作最根本的东西,《讲话》中讲得非常透彻,讲话发表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讲话》,仍会感受到文章现实意义的光辉,它确实是对文艺普遍规律的总结,是真理。《讲话》发表以来,对中国文艺创作产生了持续长久的重大影响,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于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文艺作品作为历史的反映和折射、精神创造离不开社会实践的这一个基本出发点没有变。丰富多样的艺术样式、风格语言,也必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须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真、善、美的追求。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任何创新发展的新的艺术样式,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束缚。 姜宝林(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我的老师李可染曾经讲过,“你们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传统这本书,一本是大自然这本书。而且,大自然这本书比传统这本书还要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学习传统这本书还只是一种手段,而学这种手段的目的则是为了创造,创造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创造,艺术才能发展。创造从何而来?就是从生活中而来,就是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艺术家深入社会生活不只是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的专利,应该是整个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对生活的理解就包含着对艺术的理解,在生活中抒发真情实感、表现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才有可能产生与之相应的艺术手段,而不照搬前人的艺术样式。 孙景刚(中国美院油画系副主任):生活当中的很多事件或者体验可以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然而,不同年代,对生活的理解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当今构成我们“生活”的因素很多,生活本身又是多元的,“生活”的含义不断地在变化,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看问题,理解“生活”的含义。生活是全方位的,我们活在“生活”里,我们就在“生活”,我们必须要关注所处的这个“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我们正在生活着的这个“生活”抓住,观者才能读懂你的画。 3、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徐芒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这一点我感同身受。目前我创作中依旧运用19世纪西欧传统的绘画技巧,但我是有选择的吸收,如果今天的油画家还刻意去模仿伦勃朗的作画处理方法,沉醉于印象主义绘画中的一个投影补色关系的处理等,怕真要将油画艺术引向技术不断翻制的漩涡中去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我们不能单纯地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油画之路。我认为,发展真正能树立新时代的油画艺术,可以在绘画方式上进行创造,把新的视觉方法、新的绘画方式、新的观念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鲜活地在画布上呈现出来。 何水法(浙江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传统是根,生活是源,创新是核心。传统是根,即一切民族性的创作都离不开传统。生活是源,正如毛主席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传统,艺术创作就变成了无根之木。剥离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坚持这两点的前提下,创新要作为核心。因为只有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永葆生机。 杨参军(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回溯源头,视觉当下,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把立足点放回到文化的源头中去思考,在源头上感悟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一点新的东西。创新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观念的革新,用什么手法不重要,因为那只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我们要创造的是精神。 4、艺术评价标准问题 叶尚青(中国美院教授):艺术的政治标准还是需要的,政治标准实质是思想标准,但是艺术标准也不能偏废,其中“新”和“美”是很重要的两条。新就是所谓创新,比过去新,这是需要的,但是也要美,不美不行,美术本身就是美,特别是花鸟画,要求更美。 杜高杰(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画的根基是不能动摇的,中国画有自己的规律,它是将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同笔墨、造型、色彩融为一体的。比如同样画梅兰竹菊,中国人为其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分别代表傲、幽、坚、淡。又如笔墨,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不易”不是形态上的,而是中国人对笔墨的审美。除了中国画的根基,“真情实感”是评判艺术的另一个标准。画家只有真心诚意表现自然,才能被大众喜爱,创作出喜闻乐见的作品。 韩璐(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画是一种追求品味与格调的艺术,这种品味与格调本身就是愉悦大众的一种审美形式,是大众共性审美期盼的艺术视觉呈现。雅与俗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融通、相互亲和的关系,而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笔墨当随时代”。整合先贤的智慧,顺应时代的发展,聆听民众的呼声,创造高雅的艺术,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义务与担当。 郎承文(浙江山水研究会副会长、杭州画院专职画师):画家需要有真情实感,作品要劝人向善,艺术性要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只有坚持这三点才不会脱离中国基本精神,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需求的中国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