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画家后人甘居陋室捐千万名画再捐屋

https://www.huajia.cc  2010.03.24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0)

黄少强后人表示,想把故居捐出。

  岭南画派“天风七子”的故居“隐身”于纸行路的闹市之中。其后人居住陋室,生活清贫,却不愿将价值千万的400多件名画卖出以获取巨额财富,不仅如此,后人甚至打算将画作和故居捐献出来做纪念馆。

  昨日,“天风七子”之一的黄少强后人黄缵文向本报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只想静静地将故居捐献给国家,不想受到任何商业行为或不必要的骚扰。”

  黄少强其人其事

  高奇峰的弟子中,尤以周一峰、张坤仪、叶少秉、何漆园、黄少强、容漱石、赵少昂等7位成就最为卓著。因高奇峰曾居广州二沙岛天风楼,故时人将其7位弟子并称为“天风七子”。

  黄少强(1901~1942)师承高奇峰、高剑父等人,中西画学兼修,是岭南画派中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上世纪30年代末,因广州沦陷而避难香港,与人合作创立“香港美术学院”。后返回佛山设立“止庐”画塾,先后培养了不少著名美术学家,直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黄少强提出“谱家国之哀愁,写民间之疾苦”的艺术主张,呼唤画家走向民间。抗战期间,黄少强冒着日军的炮火,亲临湖南前线写生,后在长沙、广州、佛山和香港等地举办抗战画展,力求唤起民众共同抗敌意识,捍卫国家尊严。

  小图:黄少强的故居。

  大图:黄少强后人表示,想把故居捐出。

  记者邱伟荣实习生卢奕诚摄

  黄少强故居藏身纸行路

  “家父于上世纪30年代就在这里开办民间画馆并授徒”,在纸行路通宁里,一座小洋楼在联排别墅中并不起眼,头发已花白的八旬老人黄缵文拿着“天风七子”之一的黄少强当年在小洋楼拍摄的照片,向记者诉说着画馆的开办由来。

  “小洋楼已经建了70多年了”,黄缵文说,“1935年,家父举家迁到香港,随后又辗转回到佛山老家。”

  在黄少强短暂的一生中,与潘鹤的师生情谊令人称道。黄缵文说,“父亲多个雕塑都是潘鹤免费雕塑的。”

  著名雕塑家潘鹤在《潘鹤少年日记》中33次提到与黄少强的师生情谊,潘鹤十多岁已经为黄少强做雕像,“(黄少强)不信是小孩做的,不信佛山会有这样的人,因此带他来看看。”

  日记记载,“我是很乐于做他的学生……”“今日前往黄少强先生家,我料想他的住宅一定很漂亮,但想不到这样一个闻名四海的画家住的却是两间狭窄的旧房子。”

  后人蜗居旧房捐千万名画

  黄少强身前居住的旧房子令当年年少的潘鹤感到惊讶,而今日黄少强后人黄缵文举动同样令人感到慨叹。

  记者现场发现,黄少强后人黄缵文居所甚至可以用“窘迫”形容,中间用薄木板简单地隔成卧室和小客厅,像样的家具就是一台老式冰箱、一台旧电视和几张简单的木椅子,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知名画家黄少强后代的生活。

  黄缵文说,父亲黄少强1942年去世后,留下了大批书画作品,1945年他们从故乡官窑小江搬到广州,只随身带了400余幅。

  1957年开始,黄少强的家人先后把这些真迹无偿捐给了广州美术馆、省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博物馆等国家收藏机构。而日前在广州的一次拍卖会上,黄少强的画作起拍价都在4万元以上。

  想把一楼捐出做纪念馆

  “我们清茶淡饭已经好满足了”,黄缵文骨折后一直卧床休息,“我和老伴还有嫂子3个人住这里,年纪大了无力维修房子。”

  “既然画作可以捐,房子也能捐”,黄缵文向记者透露出他的想法,“如果要另外安置我们三人,国家要多花很多费用。如果将一楼捐献出来作为黄少强故居展览馆,我们三人住在二楼,国家就不用花太多的钱,一举两得!”

  黄缵文再三嘱咐,“自己年事已高,只想静静地将故居捐献给国家,不想受到任何商业行为或不必要的骚扰。”据了解,越秀区诗书街办事处正就相关捐献事宜咨询越秀区文化局,具体事宜正在推进中。

  链接

  岭南派画家“群居”诗书街

  七十年前,在诗书街辖内活跃着多位岭南派画家。黄缵文说,1930年,赵少昂黄少强在温良里毕公巷合办了岭南艺苑;1935年前后,黄少强在超然坊(后迁现今纸行路通宁道)独办“民间画馆”;1936年,周一峰、叶少秉、何漆园与赵少昂黄少强等均受聘于惠爱西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任教,当时,何漆园曾居于现今海珠中路三元巷,叶少秉住通宁道。

  其间,画家们经常于晚上相聚在惠福西路得心茶楼(今得心酒楼)三楼雅集,切磋画艺、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商讨举办画展等事宜。


  】【关闭
 


  • 相关画家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