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画院的招牌--王明明谈画院体制的改革https://www.huajia.cc 2008.05.11 23:32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从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决定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画院,标志着正式建立新中国画院体制。在经历了60年的风雨后,如何在21世纪更好地改革、发展新中国的画院体制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4月24日,广东东莞市岭南画院召开的全国画院院长研讨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结合岭南画院改革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明明认为,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画院等文化事业也遇到了大发展的机遇。去年北京和上海画院两院画展,对当代画院体制的改革作了研讨,事实上对画院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我的体会是,全国各画院所处的地域、发展历史阶段都不同,但都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把历史积淀作为发展的根本。如北京画院50年了,有齐白石这样的一代宗师,这就是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今天画院的主持人,要尽可能地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同样,岭南画院、美术馆建立在可园的一侧,就是对曾在此讲学的居廉、居巢等岭南派一代宗师的敬意,就是尊重历史并在当代予以发挥的行动。当代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但不要忘了一条,自己再大的本事,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挥,我们的起点才能高。这是我在主持画院这么多年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的,必须靠老祖宗层层的积淀,把老祖宗的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出来,这个时候社会才会尊重我们,否则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在谈到画院的人才问题时,王明明认为,画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个人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人才,一个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能够培养具有国家水准的、属于美术界中坚的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时候,那你这个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非常大了。但人才培养是有自身规律的,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所能做的是打造一个好的平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为出大人才、成批地涌现人才做准备。在21世纪特别要重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我们当院长的培养接班人的目标,这是美术界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的人才明显地感觉断档,就是中间由于“文革”的影响,人才断档问题至今未能改善。画院院长本身,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培养院长的后续人才,而且不能像十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的院长那样,只作知名艺术家就够了,因为那时时代发展没那么快,可是现在要求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才能驾驭一个画院。复合型人才除要有良好的艺术水准外,要懂政治、会管理,还要有很高的策划水平,才能把握好文化的方向,策划出能把握导向的很大的艺术活动。这是需要画外功夫的。对于人才要关注苗子,这样画院发展才会有后劲,否则一旦老院长退休,后续人才接不上就会形成历史性的遗憾,所以这两三年我们也在加大对年轻画家的引进,同时,年轻的理论家、策展人的引进,美术馆馆长包括行政人员的引进,整个的人员基本全换,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画院发展的方式。 王明明强调,作为现代画院的发展,必须加强画院的内部机制改革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我的感觉,在所有事业单位中,对现代化管理的经验都是不足的,所以有许多事情都是没有规矩的,尤其是行政管理水平上不去。这就直接影响到画院的管理、策划大型活动能力。现在事业体制正在定编,实际上严格地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那儿最近要下去一大批人,这也是一个调整,调整好了的话,对于行政体制管理是上了一个台阶的。如行政管理不好,一个单位的名声再响,也没有后劲。目前我本人很多时间是花在画院管理上的,慢慢地调整慢慢地做,这样才能保证一些大型活动顺利进行。我时刻在想,我作为院长、画院的法定代表人,责任大于荣誉。我们组织的任何活动,能不能按程序、立出规矩,保持社会的公正,在抓大型活动的时候就要讲究规范、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前几天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成立,有人建议要搞提名展,要建立权威性,我认为我们现在没有权威,只有公正,你认为你当政者是权威的话,我说你的角度就错了。作为领导者就应对艺术家尊重,和艺术家们交心,这样任何矛盾都会解决。把画院搞好了,第一个得的就是院长。大家的兴致上来了,才能搞得红火。你公平了,大家才能跟着你干。现在是多元的世界,有能力的人可以跟任何人干,凭什么要跟你呢?所以我在想,社会国际化的发展,大家都是多赢、双赢,不仅是你自己,这样我们画院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