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家乡的变化,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的家乡长兴县属浙江最北,地处中心长江三角洲位置,居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汇处,有“三省通衢”之谓。目前,辖区境内仍是一个大工地。每次节假日回和平镇故里,都要从正在建设中的高架桥下经过。一个个高架墩子,穿过稻田、村庄、泥地,整齐而威武地耸起。停下车,抬头仰望只见气势恢宏,平斜而观又一展无际,它们像是现代巨人,从传统农耕的阡陌上站起,又似一条长龙,在时代号角中延宕而呼啸着雄姿,每次看到,我的内心就会受到一种冲击,无形中又游动着一个命题的创作之思。一次次往来、一次次停车驻足,不时观察着建设者在施工现场的忙碌,有时也见缝插针跟他们谈几句……情愫渐浓。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铁发展一日千里,它们如一根根强劲动脉,将东西南北贯穿一起,还跨越国界,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互联互通、共赢发展,携手同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大背景,具有广泛而重大的意义。我可以选取一个截面、片段、场景来揭示、阐发其深刻内涵——它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劳动者智慧与力量的集中体现。由此,酝酿了近两年的高铁建设题材于今年年初开始创作。整个过程,几易其稿,最初构思了洁白的高铁从一片树林中疾驰而过,想结合自己擅长画的树林进行组合,也设计了在县城小站高铁迎面驶来的场景,但总觉得太直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最后还是确定了以建设中的场景为主体,而且选择在拂晓时刻,把惯常所见的白天建设工地上建设者忙忙忙碌碌那番景象“隐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田野之上高耸的“巨人”朦胧中正在醒来,长长的吊架仿佛是它伸直的臂膀,直至熹微的天际晨光……在画面之外,可以想象时代的建设者正在前来的路上。如此,可能更朴实、更有可说性,想象空间也更大一些。确定构思后,在画面构成上,我花了较多心思,简化了周围场景,开阔了画面视界。如何把这几个高大而单调的桥墩处理好是最伤脑筋的地方,反复思考和调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还是把这几个高大的建筑物压灰了融进整个灰色调中,再作了一些细节的处理,虚化了次要部分,避免了单调和刻板。天空做了平涂的处理,使其与主体建筑物形成繁与简的对比,拉平了天际线使画面更为利落,天际线上一缕曙光给灰暗、晕散的画面带来一丝清新,清晨灰色而宁静的色调在平静中孕育力量、积蓄张力,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蓬勃生机。
对最美奋斗者、建设者的礼赞也倾吐着对这片深厚土地的爱,《天路》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一种体现、一份传达。欣赏者可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路上继续前行,会有云岚、虹霓,会有竣工抵达的那一天,正如“中国梦”实现的那种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