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观点 =

画家自述

2015年12月12日 18:22 作者:吕士民

  我出生于安徽北部宿州的一个七代杏林之家,父亲吕茂林是一代名医,行医之余喜欢写字画画。逢年过节,家中和亲戚邻居家的对联和松、竹、梅、兰之类的画幅,都出于父亲之手。父亲望子成龙,自幼让我念《药性赋》,抄写《汤头歌诀》,但我对画画情有独钟,时常在医书里夹着小人书,在中医处方签上涂画《水浒》人物。

  参加工作,正值“文革”,我年轻气盛,写信给中央,揭发“四人帮”爪牙在地方上违法乱纪,结果被以“现行反革命”逮捕入狱,判刑后,被押送到白湖农场劳动改造。因精通医术,我在狱中做了犯医。劳改犯插秧栽稻、种小麦、点黄豆,和社会上的人民公社社员一样干农活。连片的稻浪,雪白的棉花田,再次激起我创作的欲望,有时背着出诊箱出诊回来,就画我看到的劳动情景。后来管教干部发现了我的才能,让我画墙报,出黑板报,画犯人们劳动时的表现,有表扬的、批评的,还有讽刺的。那时我就一边行医看病,一边做“宣传鼓动”的工作。

  1978年“四人帮”倒台,我平反出狱,回到原来工作的医院,以前批斗我的人,心虚怕我报复,只要有下乡的任务,就让我下去。这使我又有机会接触到农村生活。古老的皖北大地,赋予这里的人们粗犷、豪迈、泼辣及豁达的性格。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有机会与农民聊天,听他们说趣闻趣事,兴奋之余,开始用文字将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故事和笑料记录下来并配以图画,这些画作最终集成《乡村趣事》,陆续在《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发表。漫画大师华君武看到了这些作品,欣喜之余,以《中国幽默》为题书写评论文章,同时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热情地把我的作品推荐给全国读者。

  1982年省美协鼓励我参加全国画展,我直抒胸臆,以意写图,色彩大胆,运笔简练,不加雕饰地把我的构思画到宣纸上。一幅幅大红大绿的色调结合水墨的图画,让我兴奋不已,这段时间是我从漫画过渡到风俗画的转变时期。在郑州全国展览上,我的作品一炮打响,向我约稿的报刊杂志社越来越多,想不到这一幅幅土得掉渣的画,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如此喜爱。接着又有单位邀请我到国内和境外举行个人画展。

  我的风俗画题材来自生活,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感悟,表现手法也受到文人画与其他地域民俗画的影响。我认为风俗画的特点首先是接地气,农民、大地、庄稼、毛驴、幼童……便是天然的风俗画,我把在乡下所见所闻,我的感受,画到纸上,便是作品。“河水煮河鱼”是一位普通农民给予我作品的评价,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认为风俗画作为中国画中人物画类的分科,应该要上升到艺术层次。在保留风俗画基本面貌和风格的基础上,我尝试吸收文人画对笔墨、格调、高雅情境的感受以来丰富我的画风。中国艺术研究院柯文辉教授看了我的画作说:“你生长在民间传统文化环境中,农民的形态就在你心中,你用粗犷的笔线,塑造了农民的性格;你又用了民间传统的大红大绿绚丽厚重的色彩,尽情挥洒在你的画里,使作品的意趣具有质朴美、形式具有稚拙美、气质具有乡土本色美。”

  可惜当今风俗画的发展不容乐观,数量逐年递减,有能力购买画作的人更青睐那些花费好几个月画出来的工笔画或是山水画。即使这样,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我年近八十,画画七十年,做人,作画,我给自己定下四个字:情、趣、简、真。情者,触物有感也;趣者,幽默出奇也;简者,以少胜多也;真者,稚拙真朴也。


】【关闭




 


吕士民 微官网
请保存,可以印刷到名片或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