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传统之空间是远近、透视、深度、立体。
中国理论之虚空,除包含西方追求的意义外,认为“空”包括万物,空即是实:有思想与内容,有意境与情操,有修养与境界。西方学者认为:古老的中国,这种“无即有”的空间理论实在是惊人的现代观点,妙哉!妙哉!不可思议。
作画宜熟中求生,学问应生中求熟。
中国之“虚空”理论用于西画,必将大大开创西画之领域,君为何不探索之?
黄宾虹先生可谓当代的巨匠大家,可惜他的成就仍为人所不易知,这也是因为其人其画不俗,学问高深之故,他的许多理论值得研究学问者——消化。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黄宾虹先生论画于后:
“…….通体皆虚,虚中实,可悟化境。应该从实到虚,先要有能力画满一张纸,满纸能实,然后求虚。
用笔于极塞实处,能见虚灵,多而不厌,想见惨淡经营之妙。
恽道生论画: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为其从孙,极称之。又进而言密处密,疏处疏。余观二公真迹,尤喜其至密者。能作至密,然后疏处得内美。
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要能在气派上互相连贯。不可中断,否则便要窒塞。但所谓气派上之连贯,又要取得龙飞凤舞之形。如此使实处既能通泄,也使通幅有灵魂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气势。”
“虚当以实求。实当以虚求。作画不能只言疏密,先要求之以意境。虚实不等于黑白、疏密及繁简。”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密中求虚,虚中求实。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画的空白处。………
画之分明难,融洽更难。融洽中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大名家全是此处见本事。”
“画人物要有神气,画山水要有灵气。神气、灵气都是从物体变化中出来。有变化,现象就复杂,当画家处理复杂之现象,要沉着,要具有沙里淘金之本领。要大胆,要坚决。把沙淘尽,把金捡出。这还不够,艺术家还得把自己身上所藏之金也拿出来,与沙里淘得之金化合起来。如此,神气、灵气即活现矣。”
西画也讲究虚实的技巧,但纯属立体与空间的视觉问题,而无精神与灵气方面之哲理。
在油画素描中,白色就代表受光的亮部或白色本身,而在国画中白纸可代表万物,正如华琳《南宗抉秘》曰:“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
西画技巧中的三层空间,只是一个透视感的视觉问题,这是空间艺术的低级阶段——即可视物之远近大小变化及色彩差别。
然而,中国传统之空间概念,是宇宙时空与人的精神联系。绘画中追求的是精神与灵气境界。以虚空手法表达实体,这是空间艺术的高级阶段——空即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