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观点 =

“土楼”创作随笔

2010年08月17日 12:43 作者:郑征泉

    福建土楼建筑群,由于它的独特建筑结构和迥异的外型备受世人瞩目。早先一些美术家和摄影家以它的外观的美作为创作的素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为了经济利益也开始宣传。然而世代居住其中的村民对之司空见惯,未识“庐山真面目”也淡然。随着文化人、历史学家、人文学者兼专家的介入,对其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提高。人们对土楼的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也空前的重视而升级。

    我也曾多次深入到华安、永定、平和县等地的偏远的山村采风、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没有村村通的公路,时常背着画箱徒步爬山越岭。有一次因山路较远不得不麻烦当地画友郑小鑫用他的摩托车载着我和杨挺两人穿行于山间的羊肠小道。记得那年我和杨挺一起在平和写生,天刚蒙蒙亮就出发,到了摸黑才回到住处,第二天起早才知道我们和几个乞丐共宿一农家,那是一次难忘的记忆。这些经历都是今天创作“土楼”的生活基础。

    五、六十年代曾倡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主流艺术创作道路,多以浩瀚的艺术工程描写以历史主题和革命历史为内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而今同样可以效仿与借鉴。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多元的文化样式涌现于文化领域。如今更应该提倡和激励主旋律文艺创作,带政治意义的主题性创作作品也应当是我国高层文化,艺术宝库中最具价值的瑰宝。

    “土楼”,在我深入生活的过程里拍过许多照片,也画了一些速写,它有很鲜明的形象特征,其主体的结构外型本身就很美丽、很入画,尤其是田螺坑的,有圆有方的建筑组合最为典型。当然“土楼”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形状,有长方的、有矩形的、还有半圆形的,也还有普通样式的土夯构平房,形象丰富多彩,这样的建筑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地散落于山间田野之中。这已经是自然的,美不胜收的图景了。仔细思量,如果没有周围的树木、山石、梯田等山乡景致映衬,孤立抽象地观看,土楼建筑形象就难显其灵性,而只有把它和自然环境、人文生态浑然融为整体,才能体显出它的活生生的魅力。

    当今要创作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必须俱浓郁的时代特征,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的环境也同样变得生机勃勃,生意盎然,这就是时代精神。然而“士楼”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点,又传递出纯醇的地域文化的历史信息。在今天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以它为题的美术创作已经先决其定向:即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不过以实现为题裁的美术创作产品,依然也还是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艺术家内在心灵通过艺术载体的外在表现。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文化思考,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这样就与艺术家的传统教化、个人的文化经验和思维惯性有关。因此艺术作品原始契机,立意构想,乃至运用技法,在蕴涵着两个精神的同时也固执又强烈地表现着个人的品格特征,这是创作的主要心理动因。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程式元素很多。它都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特有的精神风貌,意趣和韵味。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谐温雅的情调,生动浪漫的情思,活泼气韵以及玄妙蒙胧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这都是中国传统的精髓所在。不过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里所流露出来的避世、孤寂、冷凝的状态,必须要清醒地分析对待和理性地扬弃。今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当去其糟粕,在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创新发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开放的年代,与世界文化的相融,给我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条件。走出去、请进来,一些西方绘画和当代的艺术品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其中不少优点值得我们采纳,比如对物体的质量感,对光的科学理解,对色彩的运用及造型能力和方法论,都是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西方的所谓后现代的作品,透其作品后面本质核心,那种荒诞扭曲、狂燥、嬉皮的情态表露无遗,可以不加思索地摒避之。总之我们必须努力创作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又具时代特征的作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乃是我的创作信条。


】【关闭




 


郑征泉 微官网
请保存,可以印刷到名片或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