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观点 =

漫谈书法艺术欣赏

2009年11月04日 00:50 作者:谭巍
        书法、中国水墨画、中医、京剧,自来称中国四大国粹。尤其是被世人公认为中国最高级艺术的“书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数代书法家的创造、完善,曾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代人。时至今日,仍以强烈的精神审美作用,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产物,也是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的物质再现,要学会欣赏书法;欣赏者自、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还要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风格。笔者认为欣赏者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书法欣赏,即第一印象、动情入徽、详察细品。这样,才能在比较中鉴别,逐渐深入到艺术欣赏范畴。
       “第一一印象”即欣赏书法时的“初感”。它是欣赏者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敏感状态下获得的初步感受。欣赏者在捕捉第一印象时,首先抓住作品的神、。采、情、意,体会书法家书写时的喜怒哀乐。这“初感”虽是一瞬之间,实则是欣赏者将多年的积累知识,在极短时间里的聚集和判断。
        书法欣赏经过“初感”后进入到。动情入微”阶段,欣赏者与书法家应达到心灵沟通,只凭理性的推理分析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书法家创作出书法作品,任务只完成了一一半,欣赏者应该用一片痴情,去感应书家创作时的心律,去体验那种难以言传的复杂而细致的情感:欣赏者随着书家的欢喜而欢喜、激动而激动。从而使自己也进入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细致入微的欣常阶段。从书法艺术的形象中品味和吸收到更多的风味及养分。
        书法欣赏的第三阶段是“详察细品”,欣赏者在进入书家所创造的境界里时,不应该满足于”初感”的第一印象,要坚持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表及里,耐心地详察细品作品。由于书法作品在初级阶段容易分辩优劣,到了创造风格阶段,往往由于各人追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些作品,第一印象感觉很“漂亮”。但实际上缺少内涵,继续详察细品便觉得十分空洞。而另一些作品作品,初看十分平淡,但继续品评,便觉得愈看愈有味。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不可以仅凭“初感”印象,而应动之以情。经过仔细品评,才能判别作品之优劣。
         欣赏者要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应努力加强自己各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因为书法艺术语言十分丰富,它与其它姐妹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书法与绘画同为造型艺术,均是着重于主体感情的抒发。历史上众多的画家同时也是名垂千古的书家,他们把绘画中的用笔浓淡干湿、疏密对比运用到书法中来,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语言。书法与音乐也是相通的,近人丁隽曾把书法比之于音乐,它们都是以强烈的节奏感呈现在欣赏者面前,通过情感的表现来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之进入更广阔的想象世界里,因而艺术评论家们常把书法称为无声的音乐。书法与舞蹈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节奏、构图、造型、姿态、快慢、强弱的对比方面。人们称草书为纸上的舞蹈。传说唐代大书家张旭学草书就是“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得其种韵的。书法与诗文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有着诗意美的境界。被称为“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不仅在书法艺术上独领风骚,并且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诗词大师, 从他的书法中能显示出。学问文章之气发于笔墨之间”。所以,欣赏者要从书法中欣赏,品味到更多的审美感受,无疑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学识和修养。
        总之,书法艺术欣赏是欣赏者对书法作品进行的二度再创作。它体现了欣赏者的综合审美能力,作为欣赏者要把书法艺术看着自己陶情养性的艺术良伴。通过欣赏书法的艺术美来熏陶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心灵和理想。

】【关闭




 


谭巍 微官网
请保存,可以印刷到名片或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