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洋甘肃兰州人 籍贯河北石家庄。初次认识“马彦洋”先生,是在北京国谊宾馆。 由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中国科协科技与企业杂志社和欧美同学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共和国脊梁海内外杰出人物国庆周年座谈会”,晚上的“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现场笔会”相识的。
开始,我和几个画届朋友驾车直奔国谊宾馆,不管北京什么地有书画笔会我们想方设法都会去观看。我和几个朋友步入笔会大厅,一百多张大木桌把个能容纳千人会场的大厅塞得满满的,只要北京有书画家笔会,我和朋友都会想办法去参加。笔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已经有许多书画家已经在挥毫泼墨,从现场看,老年书画家居多,中青年书画家只占5%,这样大派场的书画家笔会,我和朋友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感觉像是影视剧描述的明清举子们在科考。今天真开眼了,一定要好好逛一逛。还不到10分钟,笔会大厅已挤满了上千人,会场的气氛更加强烈。经过中国美协、书协和主办方代表人简短讲话后,笔会正式开始,我们左挤右挤,发现一个地方有人再喊:“老人、女士优先”。我和朋友挤到跟前,打眼一看,是一位年轻画家,简单的装束很是朴素,就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有什么本领呢?使那么多人手捧宣纸排队。原来是他画的虾和螃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旁边有几个字,“只赠不卖”。在当今的书画家笔会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呀,只见他几笔几只活跃的虾和墨蟹就跃然纸上,令人叫绝,很是叫人喜欢。难怪有这麽多人排队呢?我和朋友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求的一张墨蟹。整场笔会从
20:00-23:20,持续3个多小时.笔会结束后,我和朋友们约先生见一下,&
#60;?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马先生不善言谈,但给人的感觉很有涵养。我们约他来北京发展,先生说等以后吧(从先生的表情上看来是有难言之隐),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和理论知识,先生还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中国国艺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经过深入攀谈,我们对先生有了点了解。
马彦洋先生1967年出生,汉族。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原籍河北石家庄,现定居甘肃兰州。先生告诉我们,父母亲都是汽车高级技师,和各种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父母的意愿是让他继承衣钵,掌握一门技术好有个立身之地。可以说先生的父母亲根本就不懂绘画。但是却强烈反对先生画画儿。在六七十年代来说,能吃饱肚子就很不错了,虽然先生很小就显示出绘画天赋,但是对于先生的父母亲来看是“不务正业”。还不如出去做点小买卖呢。可是性格倔强的马先生执意报学了当时的美术班,跟现在的白耶夫先生学习素描、速写,听马先生讲,为了学画画,骑自行车离家2、30里地参加美术班学习,河北的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得开裂红肿,也不放弃,也从不迟到。当时哥哥的画已在村子小有名气,看着哥哥几笔就一只下山虎,勾几笔就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更加深了他学画的愿望。哥哥不在家时,就偷偷用哥哥的纸画素描,见什么画什么,几乎家里的东西都让他画了个遍。还听先生说:刚上小学时,就经常被老师批,因为书本和课本上到处都是汽车、马车、房子,还有各科老师的头像。为这没少请家长。先生当过农民种过庄稼、参军去过海南,也经过商、演过影视剧,在这一段时间终止了绘画,整整20多年。也正是这曲折的磨练,锻炼了先生的意志,为人谦逊、好学、感悟力强。喜欢助人为乐。重新拿起画笔是在2006年,他所在的单位搞画展,也是先生第一次画国画,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就画了几幅,没成想还得了奖品,有了一点鼓励就使先生一发不可收拾,着魔似的整天画,只要当地有比赛,就送去作品参加。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马先生的悟性的确是高人一筹。试想扔掉20多年的铅笔绘画,刚拿起毛笔就敢去参赛,这也可能就是先生艺术天性的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告诉我们,“悟”是靠平时的观而来,“眼观物,脑记心”。我们问他:您的作品,特别是山水画,也不像北方的,更不像南方的,您的山水画是从哪来的?先生说:是从心中悟来的。也正是从他内心发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迎来了他现在的荣誉。细观马彦洋(藝境)先生的山水画给人一种笔墨潇洒,大气凛然的感觉,他作画立足于传统,研习古法,又感悟自然,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自己的笔墨语言。在创作中,他力求笔墨灵活多变,随机而发,勾皴点染,浑然一体。用色更是大胆创新,用藤黄表现山水画中的树和庙寓,给人以豪华大气。在当今的山水画创作中,还没有哪位画家敢用单色来表现树和庙寓。谈到创作,有时候兴致来了,一提笔就忘了吃、喝、睡。就为这事常常招来女儿和夫人的责怪,先生知道是她们心疼他,怕累坏了身体。我们问先生,您是有工作的人,况且还是在供电公司工作,有这样的优越的条件,为何还要进入绘画这一行呢?先生讲,也属于自娱自乐吧!每天回到家里,看看自己悬挂在墙上的自己的作品,能使人感到精神放松和一种满足感。先生说的很委婉。
先生每创作一幅六尺整张的山水作品,都在3-7天左右。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对作品的严谨和崇高的艺术涵养。细观先生其作,整体的气势把握、局部的穿插组合、细节的生动刻画、技法的灵活运用,皆颇具匠心。饱满构图中,大块的黑彰显了山的浑厚,小块的白衬托出山的虚灵,生动的点景则表现了山的野趣生机。其系列大作《深山有瀑图》(据先生讲要在有生之年创作100幅)便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画中苍岩叠落,庙寓隐现山顶间、瀑布落下处,云雾飘绕。这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烘托出山水的神奇造化。山石色墨交叠,层层积染,凝重而浑厚。云气以淡墨点厾晕染而成,巧妙地运用留﹑挤﹑擦﹑渍等手法将山云的形状、动态和质感生动的表现出来,弥散﹑萦绕﹑奔涌﹑飘荡于群山野壑之间。一溪秋水迂回隐现,把山林村舍、沟涧田畴贯穿起来,因势利导,自然呈现。作品技法运用娴熟精练,形象描绘准确又不失笔墨韵味,充分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笔墨功底和控制画幅整体格局的能力。非常慎重,怕色彩掌控不好破坏了墨气。他先做了数次调色试验,最后以藤黄略加少许朱磦调和,色彩亮而不飘,用来染山坡亮部;用淡墨调适量赭石,颜色通透稳重,用来染画中暗部。这两种色都是暖色,搭配协调,在生宣上产生了随水晕化的效果;干后,画面色彩沉着响亮,将残阳夕照、落日熔金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先生力求在画幅之中表现出山的万仞之高、千里之阔、造化之神,以此来抒发自我的胸中逸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他最尊崇的艺术规律,“情景交融、雅俗共赏”是他一贯的审美取向,“尽精微,至广大”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多年的笔墨耕耘使马彦洋先生的艺术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美术展览中获奖,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好评。正值而立之年的他深知自己的艺术道路才刚刚开始,“峰高无坦途”,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会不断进步。他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作品还不完善,应进一步强调笔墨独立审美价值,提升作品的写意性,创造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前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他能不趋时弊、潜心艺道,实为可贵。相信他今后定会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就像先生自己说的“艺无止境”。
2008年10月1日于北京国务院二所
(石头撰稿)